2018年信用卡逾期余额计算及使用情况,2019与2020年逾期金额对比分析

来源:逾期资讯-合作伙伴 时间:2025-03-25 15:49:02

2018年信用卡逾期余额计算及使用情况,2019与2020年逾期金额对比分析

2018年信用卡逾期余额计算及采用情况2019与2020年逾期金额对比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信用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付工具。在信用卡广泛普及的同时逾期疑惑也日益凸显。本文将结合2018年信用卡逾期余额计算及利用情况对2019年与2020年逾期金额实对比分析以期为信用卡逾期难题的应对提供参考。

二、2018年信用卡逾期余额计算及利用情况

1. 逾期余额计算

2018年信用卡逾期余额计算及使用情况,2019与2020年逾期金额对比分析

2018年年末中信银行的信用卡不良余额为895亿元不良率达到85%,比上年年末涨了0.61%。据此计算,中信银行信用卡逾期余额为:

逾期余额 = 不良余额 / 不良率

2018年信用卡逾期余额计算及使用情况,2019与2020年逾期金额对比分析

逾期余额 = 895亿元 / 85%

逾期余额 ≈ 1051.18亿元

2. 利用情况

(1)零售AUM迈向8万亿元台阶,年增2985亿元。

(2)个贷余额48万亿元,信用卡交易量超过2万亿元。

(3)信用卡交易量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速达到31%。

三、2019年与2020年逾期金额对比分析

1. 逾期金额对比

据央行发布的《2018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2018年全年,银行卡信贷规模保持增长,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比下降。2019年与2020年的逾期金额仍存在一定差距。

(1)2019年逾期金额

受2018年信用卡逾期余额的作用,2019年信用卡逾期金额仍处于较高水平。据相关数据统计,2019年我国信用卡逾期金额约为1200亿元。

(2)2020年逾期金额

2020年,受新冠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信用卡逾期金额也有所上升。据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信用卡逾期金额约为1500亿元。

2. 对比分析

(1)逾期金额增长起因

2019年与2020年信用卡逾期金额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消费观念难题:部分持卡人过度消费,引起信用卡欠款难以偿还。

2)经济环境变化:新冠造成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影响持卡人收入,进而影响信用卡还款能力。

2018年信用卡逾期余额计算及使用情况,2019与2020年逾期金额对比分析

3)信用卡发卡增速放缓:2018年信用卡发卡增速放缓,致使信用卡市场逐步饱和,逾期难题加剧。

(2)逾期金额下降原因

尽管2019年与2020年信用卡逾期金额仍处于较高水平,但与2018年相比,逾期金额占比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如下:

1)监管政策加强:近年来我国监管部门加大对信用卡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信用卡业务,减低逾期风险。

2)银行风险控制能力提升:银行加强风险控制,优化信用卡审批流程增进信用卡还款能力。

四、应对方案

1. 加强消费观念教育: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普及信用卡消费观念,引导持卡人合理消费,避免过度消费。

2. 提升银行风险控制能力:银行应优化信用卡审批流程,加强风险监测,增进信用卡还款能力。

3. 政策引导与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信用卡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信用卡业务,减低逾期风险。

4. 增进信用卡采用便捷性:银行应优化信用卡利用体验升级信用卡支付便捷性,减少信用卡逾期风险。

五、结论

信用卡逾期疑问已成为当前金融行业面临的关键挑战。通过对2018年信用卡逾期余额计算及利用情况,以及2019年与2020年逾期金额对比分析,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对信用卡逾期疑惑的解决提供参考。未来,在、银行和广大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信用卡市场将更加健、有序发展。

精彩评论

头像 另维 2025-03-25
结合央行近日发布的《2018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来看,2018年全年,银行卡信贷规模保持增长,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比下降。截至2018年末。
头像 胡大 2025-03-25
财报显示,2018年年末,中信银行的信用卡不良余额为895亿元,不良率达到85%,比上年年末涨了0.61%。 而在2018年中报中,中信银行的信用卡不良余额。“如果合规经营,在中国,零售业务至少5年之内没有天花板,潜力还很大。”中信银行事长庆萍在业绩发布会上说。2018年。
头像 翔情 2025-03-25
零售AUM迈向8万亿元台阶,年增2985亿元。个贷余额48万亿元,信用卡交易量超过2万亿元,信用卡交易量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速达到31%。不过。

编辑:逾期资讯-合作伙伴

本文链接:https://www.hongjibp.com/yongkayq/laws-746603.html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编辑推荐

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