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发生交通事故后,会选择报警和通知保险公司出险,而有那么一些人,会因为个别的原因,在发生交通事故后,逃离现场,那么此种情况,车主还能要求保险公司理赔吗?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了解一下。
某物流公司作为投保人为公司一辆轻型箱式货车向保险公司投保了车损险且不计免赔险,保险金额为83000元。2016年5月14日凌晨,该公司某职员驾驶该车,因采驾驶不当,发生了单方交通事故,造成了货车受损,该职员受伤,及某国道路产受损。事故发生后,该职员未及时报警,由他人于当日早晨8时左右报警。
第二天,该职员到交警队接受调查,自称事故发生后,他搭乘其他车辆去医院治疗。后交警部门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该职员的行为违反规定,是发生本起事故的直接过错方,应承担本次事故的全部责任。
之后,物流公司为货车支付维修费70000元,物流公司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申请,但保险公司以遗弃保险车辆逃离事故现场为由拒绝理赔。物流公司起诉至法院,审理中,驾车职员承认5月13日晚22时在家喝了大约两瓶啤酒,晚上没有出门,直至5月14日凌晨4时左右开车出门。
法院经审理认为: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条款对“弃车离开现场”之条款作了加黑处理,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且相应条款属于法律明确禁止的情形,上述条款在保险公司履行提示义务后依法发生法律效力。
事故发生后,驾驶员该公司职员未能保护现场,弃车离开,且其事发前存在饮酒行为,保险公司依据该责任免除条款拒绝承担保险责任的抗辩意见具有相应的事实和法律依据,法院予以采纳。物流公司因此次交通事故造成的车辆损失应由其自行承担。据此,法院驳回了原告要求保险公司赔付车辆损失7万元的诉讼请求。一审宣判后,物流公司不服提起上诉,二审后,依旧维持原判。
提醒: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确保驾驶状态合法往往是保险理赔的前提。发生交通事故后,应该及时报警或通知保险人员到现场勘查以确定保险事故的原因、性质,驾驶员自行离开事故现场可能会导致保险公司拒赔!
来源:网络
肇事司机离开车主报警是否属于逃逸 所谓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要件有: (1)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
司机肇事逃逸车主是否要担责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驾驶者与车辆所有人不是同一人的,驾驶者肇事逃逸的,一般由驾驶者承担全部的责任,但所有人有过错的,承担连带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九条?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
交通逃匿会联系车主吗 交通事故发生后,必须立即停车,然后下车观察对方的伤势,如果伤势出现的话,应该拨打120求救电话,然后等待交警的到来进行责任划分,如果到交通逃逸的一般会先联系车主。 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
案情介绍 2017年9月11日,王某驾驶三友公司所有的重型自卸货车与曹某驾驶的小型客车发生剐蹭,致曹某车辆损坏。事故发生时,王某未停留驶离事故现场,于9月13日被交警拦下才知发生了交通事故。经调查,交警大队作出王某负事故全部责任的事故认定...
一、肇事司机逃逸家属要赔偿给受害人吗受害人要求逃逸者家属赔偿,通常来说这种做法是不可以的,但对方家属愿意为其代偿不会被限制。当发生交通事故,如果你是受害者,肇事司机又逃逸的话,此时你最关心的肯定是赔偿的问题。遇上交通事故致损的话,第一步需要...
看是谁的责任,如果是被追尾车的责任就算逃逸,反之不算。 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8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
通常情况下,交通事故保险赔偿流程大致可分为:报案、查勘、定损与核价、递交单证四个主要部分。看似简单,但如果车主不注意细节问题,也有可能遭到拒赔。下面,一起来学习几招车险理赔技巧。 车险理赔技巧一:出险后应及时保护现场 有时车辆碰撞后,有些车...
现如今,我国公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越来越好,像汽车这样的代步工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与此同时也为交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随着汽车的不断普及,为了有效的维护大家的利益,现在的汽车在购买的时候一般都要同时购买一份车险。下文小编就详细为大家介绍一下汽车保...
通常情况下,交通事故保险赔偿流程大致可分为:报案、查勘、定损与核价、递交单证四个主要部分。看似简单,但如果车主不注意细节问题,也有可能遭到拒赔。下面,一起来学习几招车险理赔技巧。 车险理赔技巧一:出险后应及时保护现场 有时车辆碰撞后,有些车...
肇事逃逸小事故理赔一般多少钱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发生小的交通事故,责任人因害怕承担责任而逃避的,要赔偿多少钱要依据事故造成的损失而定,赔偿包括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害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