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强奸罪从犯中止怎么认定

2023-06-06 09:21发布

共同犯罪强奸罪从犯中止怎么认定

共同犯罪强奸罪从犯中止怎么认定

认定能否成立“共犯中止”,同样应当从犯罪中止的构成特征,即时空性、自动性、彻底性、有效性四个方面来认定。共犯中止与单独犯的中止构成条件在时空性、自动性、彻底性特征的认定上并无太大出入,不同之处在于“有效性”特征的理解上。如何认定共犯中止的有效性特征显然是界定共犯中止是否成立的关键。在单独犯的场合,只要行为人能有效地防止本人行为可能造成的犯罪结果发生,就具备有效性。在共同犯罪中部分犯罪人自动放弃犯罪,部分犯罪人执意要把犯罪进行到底,部分自动放弃犯罪的人具备何种条件才能具有“有效性”?对此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主观说、客观说和共同正犯关系的脱离(折衷说)三种不同学说。客观说偏重于结果无价值;主观说强调主观方面;共同正犯关系的脱离(折衷说)是以客观说为基础的主观说。”具体又有五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既然共同犯罪行为具有整体性特征,那么,其犯罪中止的有效性也只能以整个共同犯罪是否最后达到完成状态来确定,个别共犯意图中止犯罪,必须在停止自己犯罪的同时,迫使其他共犯停止实施共同犯罪行为,或有效地防止共同犯罪结果发生,倘若没有产生这种效果,共同犯罪终已完成时,个别共犯的犯罪中止就不能成立。

第二种观点认为:共同犯罪行为虽然具有整体性特征,但实际上是由每个共犯的独立行为组合而成的。其中个别共犯自动停止犯罪,就与共同犯罪完全脱离了关系,之后与其他共犯的行为就不再有任何的关联,因此,其自动停止犯罪就应被视为犯罪中止。

第三种观点认为:除主犯外,其他共犯中止的有效性,应以行为人力所能及的范围为限。如果努力阻止其他共犯继续实行犯罪,但因能力有限而阻止无效的,仍可成立犯罪中止。第四种观点认为:共犯中止的有效性,应以他是否有效地切断自己以前的行为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来确定。如果个别共犯以自己消极或积极的行为确定已切断其以前的犯罪行为同以后的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即使共同犯罪的危害结果最后由其他共犯促成发生,亦能成立中止犯。

第五种观点认为:判断共犯中止有效性的标准是中止者必须使自己的行为与整体的共同犯罪行为解体,即主观上切断与其他共犯之间的共同故意联系,客观上抵消自己先前行为对共同行为所起的合力作用,使之消除对犯罪形成既遂的原因力。那么如何评价上述各观点呢?

既然是共犯的犯罪中止,那么就既要考虑到共同犯罪的整体性,又要考虑到各个共犯的相对独立性;既要考虑到共同犯罪的特性,又要考虑到犯罪中止的特性。

综合分析,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合理性在于把握住了共同犯罪的整体性,其强调各共犯之间相互利用、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关系,局限性表现为忽视了共犯的相对独立性。这种观点对于共犯中止的成立条件要求过于苛刻,标准过高。这实际上是堵塞了共同犯罪人中止犯罪之路,不利于实现鼓励犯罪分子悔过自新,尽早停止犯罪的刑法目的,从而削弱了犯罪中止制度的积极作用。第二种观点只强调共犯的独立性,则忽视了共同犯罪的整体性。共同犯罪中,各共同犯罪人主客观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部分共犯仅仅是消极地自动停止自己的犯罪行为,是不可能切断同其他共犯之间的相互联系,他的先前行为仍然与其他共犯的行为有着联系,危害结果中仍然包含着其先前行为的原因。因此,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其抹煞了共同犯罪与单独犯罪的区别,降低了共犯中止的成立条件,有滥用犯罪中止制度之嫌。第三种观点合理之处在于,

其注意到了共犯中止与单独犯中止的有效性认定上应有所区别,但没有考虑到各个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不同地位、作用,从而使犯罪中止有效性的认定不甚明确。第四种观点强调共犯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被切断,以此作为共同犯罪中止成立与否的标准,以及在表述时结合了中止形态理论,考虑到了共同犯罪和犯罪中止各自的特殊性,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观点仅仅是从客观方面来分析的,忽略了犯罪主观方面。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不仅要求客观行为方面的切断,还要求主观方面的切断,因此本观点仅强调客观而忽略主观的做法是片面的。

笔者赞同第五种观点。这种观点强调主观上要切断与其他共犯之间的共同犯罪意识的联系,客观上要抵消自己先前行为对共同犯罪行为所起的合力作用,其综合考虑了共同犯罪人成立犯罪中止在主客观方面的要求,符合我国主客观相统一的犯罪构成理论,是比较正确的观点。共同犯罪是各个共同犯罪人在共同故意的支配下,分工负责,相互配合,为完成同一犯罪目的而进行犯罪,他们的行为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由于共同犯罪人主客观的共同性,各共犯具体的主客观情况都丧失其独立决定行为性质的作用。再从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上看,无论分工和参与程度如何,各个共同犯罪人的危害行为都与危害结果有因果关系。部分共犯自动停止犯罪,如若成立犯罪中止,就必须在主观上切断与其他共犯的共同故意联系,消除自己对整个共同犯罪的影响,使其他犯罪人明确认识到已失去了该犯罪人的参与和支持。


相关知识

    非典型性强奸犯罪如何认定(特刊)

    来源:其它 时间:2022-06-09 14:00

    被害人无明显反抗行为或意思表示时,如何认定强奸罪中的违背妇女意志?一、基本案情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孟某、次某、索某、多某、拉某犯强奸罪,向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被告人孟某、索某、多某及其辩护人提出,被害人在整个过程中没...

    适用缓刑的实质性条件有哪些

    来源:其它 时间:2021-09-04 14:38

    缓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缓刑是指对各种刑罚的附条件不执行,其中包括死刑、自由刑和财产刑的缓刑在内;狭义上的缓刑仅指自由刑的缓刑,此处所指缓刑即狭义上的缓刑。从理论上讲,刑法设置缓刑的目的在于限制自由刑,即狭义上的缓刑。我国刑法第72条规...

    如何认定共同犯罪中的共同行为

    来源:其它 时间:2022-04-20 17:33

    共同犯罪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一种犯罪形式。我国刑法第25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从这个概念出发,构成共犯的条件是共同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共同的故意,在客观上共同行为人的实施行为必须符合特定的一个犯罪要件。但在司法实践中,各共同...

    学生聚众斗殴从犯会判刑吗

    来源:其它 时间:2021-09-18 23:00

    学生聚众斗殴从犯会判刑吗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学生聚众斗殴的,从犯会不会被判刑,要依据聚众斗殴造成的后果及从犯的年龄而定,如果情节轻、从犯未满18岁的,是不会判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

    刑事辩护该怎么做

    来源:刑事辩护 时间:2022-04-20 23:34

    律师凭什么为被告辩护?我国《律师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律师担任刑事案件辩护人的,应当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五条也作了内容...

    故意杀人犯罪中止致人轻伤判几年(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从犯会判刑多少年)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1-12-20 22:26

    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犯罪行为。故意杀人罪属于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由于生命权利是公民人身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因此,不管被害人是否实际被杀,不管杀人行为处于故意犯罪的预备、未遂、中...

    骗取贷款案从犯怎么认定

    来源:其它 时间:2022-04-20 04:53

    骗取贷款案从犯怎么认定从犯是指在犯罪中起辅助作用、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对从犯可以依据犯罪情节,从轻、减轻或者免于刑事处罚。《刑法》第二十七条?【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二十...

    盗窃后销赃数额如何认定的法律规定,盗窃数额能否以销赃数额认定

    来源:债权债务 时间:2022-06-15 12:58

    盗窃数额按照销赃数额 盗窃数额按照销赃数额乘以数额较大比例执行。盗窃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下方面:1,盗窃公私财物一千元以上不满三千元的,构成盗窃罪。2,盗窃公私财物三千元以上不满一万元的,构成盗窃罪。3,盗窃公私财物一万元以上不满...

    犯罪预备行为应如何认定及处理?

    来源:其它 时间:2022-07-13 14:42

    ——黄斌等抢劫(预备)案「案情」被告人:黄斌,男,31岁,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无业,住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芷石路98号。1988年10月因犯流氓罪被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四年,1998年4月21日因本案被逮捕。被告人:舒修银...

    犯罪未遂有什么特征

    来源:其它 时间:2021-09-03 11:01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指行为人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作为某种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 实行行为的着手:是指犯罪分子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着手是实行行为的起点。应该从主客观统一的意义上把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