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环境资源法是将生态安全放在首位作为环境资源法价值的出发点。生态安全是在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情况下,而跃居成为环境资源法之首要价值的。生态安全是环境资源法对传统安全价值理念的突破和发展,是对社会整体安全的维护和追求。从属性上,环境资源法中的生态安全价值包括消极意义与积极意义两个层面;从内容上,环境资源法中的生态安全价值包括资源安全价值与环境安全价值。【英文摘要】Themostimportantvalueofenvironmentalandresourceslawisecologicalsecurity,whichisduetoenvironmental【关键词】环境资源法;生态安全;价值取向【英文关键词】environmentalandresourceslaw;ecologicalsecurity;valueorientation【写作年份】2007年【正文】一、安全理念及其在制度层面的展开安全在概念上与威胁和危险是相关联的。在汉语里,安全的习惯用法是指一种状态,它有三个含义: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在英语中,安全的词义较汉语更宽泛些。Security一方面亦指安全的状态,即免于危险,没有恐惧,另一方面还有维护安全的含义,指安全措施与安全机构。比较二者,尽管略有差别,但基本意思是相似的:安全就是不存在威胁和危险。人们通常认为,安全涉及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外界的现状,主观方面是指人们的心态。沃尔弗斯认为:安全,在客观的意义上,表明对所获得价值不存在威胁,在主观的意义上,表明不存在这样的价值会受到攻击的恐惧。”[1]这个说法也许可以概括成这样:所谓安全,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安全作为一种状态,或者说维护安全作为一种行为,应该说古已有之。在《易经》中有这样的说法: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2]这里讲的其实就是安全,说的就是安全与危险的相对性。这个思想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即安不忘危”。与此相近的说法还有源出《左传》的居安思危:‘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3]而威胁可理解为一种危险产生的安全压力,即危险性的压力。危险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同于一般的安全主体的损失,这种可能的危害是安全主体绝对不可以接受而尽力避免的。这种危险可以威胁到主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威胁到主体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需要和根本要求,威胁到主体的根本利益。安全感是主体对自身的安全及其面临的问题的一种主观上的感觉和认识,是主体的一种心理活动。一般情况下,当主体面临可能的危险时,主体就会缺乏安全感,进而产生一种安全的需要。[4]实际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安全与人的感觉和心理状态都是分不开的。在未发生实际危险之前,人们谈论安全与不安全,主要是对于威胁的主观判断。现实的和潜在的威胁其实都要威胁到主体的根本利益,使主体认识到产生了安全问题,进而要采取必要的行动来解决和处理的安全问题。因此,从人类的一般认知规律看,凡是考虑一个事物的安全性问题,就必须涉及一定的人类自身拥有和应当拥有的某种利益载体的平安、无危险及无潜在的伤害和危险因素,同时还包括对相关拥有物完整、有效性的保护和保全。维护安全,抽象地讲,维护的是一种价值。或者说,安全是一种价值体系的维护和价值目标的追求。从法律的角度看,法律本身是追求和平与安全的产物,同时又担负着维护人类生活安全与和平的历史责任,法律安全性所指向的定向物为人们应当拥有的人的权利和法定享有的权利。[5]尽管学界对法的安全价值所包含的内容有一定的分歧,但安全作为法的当然价值之一却是中外法学界的共识。[6]在西方社会学者公认的法价值体系中,安全往往被视为法律价值体系中的最高价值。正如法哲学家雷加森斯·西克斯所言,安全是法律的首要目标和法律存在的主要原因……如果法律秩序不代表一种安全的秩序,那么它就不是一种法律。”[7]托马斯·霍布斯把安全价值放在在法律上特别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应将人民的安全作为最高的法律来对待,人的安全乃是至高无上的法律”,保护生活、财产和契约的安全,构成了法律有序化的最为重要的任务;自由与平等应当服从这一崇高的政治活动的目标。”[8]边沁以同样的方法将安全宣称为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的主要而且的确是首要的对象”,而自由和平等在他的思考规划中则被分配到一个从属的地位。在庞德的视野里,安全得到更为宽泛的解释,他把安全作为贯穿于法律之中的人道主义理想来宣扬。[9]在我国法哲学的研究视野里,法的安全价值被作为法的普通价值对待,并与法的安定性一并予以考量。一般认为,法的安定包括法的安全与稳定,它包括:(1)健康的法律,即要求法律自身稳定、连续、内部秩序良好;(2)法的适用的合法性、确定性。要求法官、行政官员严格依法办事;(3)民众的广泛认同与强大的调控能力。即要求法律以民众为社会基础,司法成为解决社会纠纷的最终权威,尤其是高于公权力。[10]由此可见,尽管对法律安全价值理解的角度和重视程度各有不同,但安全作为一项法律的价值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论文提要:文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了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认为: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共同发展的产物,是人类认识自身和自然的经验的总结;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既是以往人口、环...
【摘要】国有环境资源作为国有资产的一种,当其受到污染破坏时,国家往往采取行政手段进行救济,民事救济手段被忽略。但是,行政手段不可能对国有环境资源提供完整的保护,民事救济是不可或缺的。为此,在必要深入探讨国有环境资源损害民事赔偿中的各种现实问...
一部良好的环境资源法律应是一张人与自然关系的关系网,应是一幅反映、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蓝图。关于环境资源法调整对象的理论是当代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论。由于原苏联法学带到我国的传统的法学观的影响,我国法学界对环境资源法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少...
【摘要】法律规定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意味着政府承担环境安全保障义务。政府违反这一义务不仅应承担行政责任,而且应承担民事责任,民事责任类型包括直接责任和补充责任。直接由于政府决策失误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导致环境污染或破坏发生或加剧时,政府应该直接对...
摘要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还处于综合防治阶段,没能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的调整社会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现有的法律法规亟待修改和完善。环境管理上则偏重于微观管理工...
【摘要】在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的情况下,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如何为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做出贡献?本文基于对我国资源环境管理现状的分析,运用经济学和法学相关政府失灵问题的基本原理,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指出我国...
【摘要】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导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公司应当承担环境责任。而在中国目前背景下,要公司主动去承担环境责任,或者用刚性的法律设计来促使公司承担环境责任都存在着障碍。本文试图从柔性的——经济刺激制度,来探讨公司环境责任实现...
三、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社会快速发展与污染加剧、自然资源减少相伴随,现有法律没有很好的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提出,环境保护要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
一、宪法关于环境保护规定的基本分析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各国宪法为了回应和解决生态危机,从整体表现出了生态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环境基本国策;二是环境基本权利;三是环境基本义务。环境基本国策由于其自身的效力问题,多年来一...
一、明确地方政府、环境资源监管部门的法律责任。督促其积极履行职责 国家是环境保护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因为环境保护不仅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宪法规定的国家基本任务,而且主要的环境要素如土地、水体、矿藏、森林、草原等也大多属于国家所有。地方政府是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