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收购结束,依法产生如下法律后果:
1.收购成功。根据《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收购结束后,收购人所持有的被收购的上市公司股份比例达50%时,为收购成功,收购人取得被收购公司的控制权。在收购行为完成后,如果被收购公司不再具有公司法规定的条件的,则应当依法变更其企业形式。
2.收购失败。当要约收购期满,收购人持有的普通股,未达到该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总数的50%的为收购失败。收购要约人除发出新的收购要约外,其以后每年购买的该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不得超过该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总数的5%。
3.公司合并。证券法第99条规定,收购行为完成后,收购人与被收购公司合并,并将该公司解散的,被解散公司的原有股票由收购人依法更换。
恶意收购上市公司有什么法律后果
一、产权界定问题。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导致我国公司产权主体的多样化,有国家、集体、个人,还有外资主体。如果产权不明晰,则导致的法律后果是国有资产的流失,或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在产权问题的处理上,协议双方可规避法律的地方很多,使其他股东的利益受到侵害的选择也很多,这样的暗箱操作极易使某一方的非法所得增加而使其他产权人的利益受损。因产权界定而产生的诉讼,双方的举证往往有一定的难度,这是因为企业成立时间较长,而且在《公司法》出台之前企业的产权结构较为混乱。处理这类案件应从原始的投资状况入手,先分清投资主体的多少,然后是投资份额的认定,还有后续部分的投资,最后是在经营过程中产生资产的认定,在认定中应严格区分债权和股权,如果在投入中约定了固定的收益不承担风险的行为应视作债权而不应作为产权主体。
二、资产评估问题。我国的资产评估机构尚不发达,执业不规范,有些评估机构不能认真执行评估法规,评估的范围也很狭窄,所以评估的结果不能完全地反映公司资产的真实情况,而且评估受人为的因素干扰较大,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则更是一片空白,这样的结果会使收购活动具有更大的操作余地,低值高估或高值低估现象严重普遍,资产处置随意性较大,背离资产的收购也时有发生,扰乱了市场秩序。同时,资产评估中孕育了较多的经济犯罪,损害了多方的利益,使收购变成了一个为个人谋取暴利的帮凶。
在资产评估中受到损害的一方可提起诉讼,法院在办理这类案件时不一定以评估机构的结果作为定案依据,而应根据实际情况,重新作出估计。一般有问题的评估报告总是和市场的实际价格有相当大的距离,或是对无形资产的评估考察的因素不全面,使其与价值背离,如有此类情况则法院可予以纠正。更有甚者,如果在办案中发现主要责任人因评估行为使国有资产流失并从中谋取私利的话,则应马上移交侦查机关立案。
三、平等自愿问题。从本质上说,收购是一个经济活动,应当遵从市场客观规律,不应受其他非市场因素的左右。严格说来,政府不应对公司的收购作过多指令性的计划,不能“拉郎配”,不能为解决企业的难题而采取强制收购,或搭车收购等现象,一定要按照自愿原则进行。平等自愿原则中也包含了公平的因素,即双方在协商中不能有欺诈行为,不能故意让另一方对已方的基本情况作出错误的认识。如果行政干预过多,明明无收购能力却硬行收购,表面上呈现泡沫效益,但实际上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不堪重负,在收购过程中,双方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误导对方之处,应严格区分这种误导是否是一种恶意行为。
如果是在收购中有欺诈行为,则可以认定为无效收购。如果是因奉上级或政府之命收购或被收购,则应视实际情况而定,假如没有违反法律的规定,同时也没有其他导致合同无效的行为发生,则应认定收购有效。
四、债务逃避问题。债务的逃避是不少企业现在度过难关的选择,它们或组建新公司将优良资产悉数转移,或将债务转给母公司承担,自己则轻松重组,脱胎换骨。落实问题,就是债权债务的企业收购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问题,在收购过程中,因资产评估、财产清算、债权债务处理等方面的缺欠债权或被遗漏,或被搁置,或被否认使债权处于漂浮置空状态,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利用收购逃废债务违反了民法通则的诚实信用原则,恶意损害债权人的利益,是严重违法行为,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此时,收购可以说是一种障眼法,目的只是为了披着合法的外衣避债,给债权人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使债权人讨债无门,法院执行也很困难。我国法律是严禁这种行为出现的,一经查实,就应判定这样的收购无效。
五、劳动关系问题。公司重组后的劳动关系问题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但也是最易成为不稳定因素的问题。依照法律规定,公司被收购后的劳动关系不应发生变更,已同职工订立的劳动合同依然有效,但实际情况亦不完全都是这样。由于原公司往往对公司职工享有的劳动权利不予重视,诸如拖欠的各类保险费用,或职工内部集资等,这些遗留问题转到了收购者手中,最后又转嫁到了劳动者身上,而且新的管理层一旦确立一般都会伴随大量的裁员,这使劳资双方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最终是增加了收购成本。
而且处理不好将会酿成大的骚动,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这些都将会成为诉讼的隐患。企业职工因公司被兼并、收购而出现的失业或变相失业的情况可提起劳动仲裁,受理此类案件应以保护劳动者为主,能够恢复劳动关系的应尽量予以恢复,不能恢复的则应讲明道理,妥善安置。收购方如果在劳动关系问题上对被收购方有虚假承诺的行为,则可认定收购方的主观恶意,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从而导致收购无效。
六、举牌问题,即发出要约的时机问题。我国《证券法》规定收购方在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百分之三十时必须向该上市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要约,之前在持有该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份时应当报告证券管理机构,并公告,以后持有股份每上升五个百分点都应进行公告。举牌是收购发生的第一步,收购是否成功需要仔细研究市场情况,以确定在什么时间和以什么样的价格容易达到目的。
七、信息披露问题。在上市公司收购的过程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必要的信息披露,因为收购面临的是不特定的大多数,在股权的变迁中不能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而且证券市场自身的性质决定了消息决定了价格的波动,无形中使股东的风险增大,同时也为大资金造市提供了方便,所以信息披露是相当重要的。信息披露中主要遇到的问题是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不应出现隐瞒真实情况,或提供虚假材料的现象,如有,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八、恶意收购问题。恶意收购的目的不在于收购本身,而是通过收购手段牟取暴利,客观上扰乱了证券交易市场。一般恶意收购所采用的方式主要是散布虚假消息,使股票价格异常波动,或使用多个帐户购买某公司股票,等到披露信息时再进行虚假的买卖行为,实际上此时它已经完全控制了该公司股票;或打着收购的幌子,目的是使股价上涨而使自己手中所持有的低价股票在高位抛出,牟取暴利,等等。
恶意收购上市公司有什么法律后果?恶意收购别人公司可能是为了出一口气,但最终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却是非常严重,提醒每一个决策者在做收购决定时要能够遵循相关规则。
以上是对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后果等问题的详细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及时合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您或者家人、亲友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法律服务,律聊网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证券常识:对证券公司的监管。证券公司依法享有自主经营的权利,其合法经营不受干涉。但是,由于其在证券市场中的特殊地位,证券法对其规定了较为周密的监管制度,其主要内容如下: 1.国*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对证券公司的净资本,净资本与负债的比例,...
1.证券市场基本法律法规考试重点有哪些 (一)股票上市的条件 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股票上市,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股票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已公开发行。 (2)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 (3)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
1.公司收购有哪些法律规定 公司收购法律规制的具体制度(一)为确保收购方和目标公司股东之间利益的平衡,保护目标公司股东的利益,特设以下制度1.信息披露制度。它又包括要约前的大股东披露义务与要约时的收购方披露义务;2.限制收购要约的时间。通过...
1.公司收购有哪些法律规定 公司收购法律规制的具体制度(一)为确保收购方和目标公司股东之间利益的平衡,保护目标公司股东的利益,特设以下制度1.信息披露制度。它又包括要约前的大股东披露义务与要约时的收购方披露义务;2.限制收购要约的时间。通过...
1.企业并购涉及到法律法规有哪些 企业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企业并购主要包括公司合并、资产收购、股权收购三种形式...
1.证券从业证券市场基本法律法规组合选择题怎么破 对于很多报考了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考生来说,复习的每一天时间都值得珍惜。证券从业与一定难度,如果没有很好的复习计划,而只是凭借一时的热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很难针对性的为我们的考试做好提前准备...
1.请问改革后的证券从业资格考试,证券市场基本法律法规 和 金融市场 1. 可以先报考一门。2. 证券市场基础知识是基本科目。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科目由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组成。基础科目为必考科目,专业科目由应考人员自选。建议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要约收购时间 证券法规定,收购人在依照规定报送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之日起15日后,公告其收购要约。收购要约的期限不得少于30日,并不得超过60日。 收购要约与收购报告书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广大中小投资者进行投资判断所依据的基本信息,证券法规定收...
1.企业并购涉及到法律法规有哪些 企业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企业并购主要包括公司合并、资产收购、股权收购三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