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促销广告作为商家推销自己商品的重要手段,在市场交易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内容必须真实、健康,措辞也应注意严谨、准确。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条和第24条的规定,对于商品促销广告中牵涉消费者利益的宣传条文,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商家有义务将其具体内容讲述清楚,尽量不让消费者产生误解。但是,一方面,我国语言文字本身存在着复杂性、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对同一词语、同一句话往往可以作多种解释;另一方面,现时商家举办的商品促销活动,涉及的商品品种多、操作流程细,媒体广告在有限的字数内不可能一一说明,要求商品促销广告的宣传内容在表述上只能有一种清楚明白、不会产生歧义的理解过于苛刻,从而使对其内容进行解释不可避免。
那么谁对商品促销广告内容拥有“解释权”呢?
普通合同的订立需要经过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格式合同的订立也是一样。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接受要约的相对人一旦进行承诺,合同便成立。根据《合同法》第15条第2款的有关规定:“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视为要约。”商品促销广告的内容确定,其邀请对象无需与其提供者进一步协商就可以直接交易的,应认定为要约。消费者应此要约到商家消费即作出承诺,使买卖合同成立,商品促销广告内容即对双方都发生效力。依照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此时当事人双方因合同内容产生争议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共同拥有解释权,即商品买卖合同成立后,发现商品促销广告内容有漏洞或者有歧义,商家和消费者作为合同当事人都享有解释的权利。商家作为促销活动规则的制定者,商品促销广告的提供者,行使“解释权”不但是一种权利更是一项义务。
2、“最终解释权”的所属
由于“最终解释”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商品促销广告中不明确、不具体、存在漏洞或歧义的内容归于明确、具体、完善和清晰,使当事人间的纠纷得以合理解决。实践中,商家与消费者协商解决争议时,行使“解释权”所做的解释,实质上只是当事人对合同单方面的理解,对相对方均不具有约束力,根本无法实现“最终解释”的目的,并不具有法律效力或者说并不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因此,商家与消费者的解释都不是“最终解释”。
伴随着自身融资工具价值的凸显,“让与担保”这一非典型的担保方式逐步走进司法实践领域。 一、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 虽然现行有效的《物权法》、《担保法》与即将生效的《民法典》以及相关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新编纂的民法典共7编,物权编的主体基本沿用了原《物权法》的大部分内容,并在其基础上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修改、添加了部分条文。那么,这些变化究竟主要体现在...
在商品房买卖合同实际履行过程中,增值税税率下调产生的税差归属问题引发购房人与开发商之间的合同纠纷,暴露税法体系存在漏洞。 通过对商品房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增值税性质进行法理分析,对商品房预售合同、商品房买卖合...
2006年元月,某商场为促销在全城张贴了有奖销售广告。称该商场隆重推出让利大酬宾活动,凡春节期间购物达100元者,可摸奖一次,超过100元,按100元一档依次增加摸奖次数。一等奖4000元、二等奖1000元、三等奖500元、四等奖100元、...
针对司法,学界业已提出一系列法律漏洞填补方法,但如何对法律漏洞的填补进行说理论证,还是尚未解决的理论难题。 从结果来看,传统方法论倚重的法律漏洞填补方法也能为个案提供裁判规则。但是,究竟存在多少种填补方法...
债权转让广泛存在于各种民商事交易中。不同于物权转让具有清晰的权利外观,债权转让往往更复杂,涉及的风险也更多。 本文将基于实务,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下称“《民法典》”)对债...
在建工领域,不管是分包方,还是材料供应商,在签订合同中一般可能会用到“背对背条款”。 所谓“背靠背条款”,一般是指合同中负有付款义务的一方,利用其优势地位,...
这里介绍五种在法律适用中的常见习惯性思维错误:1. 捆绑替代;2. 割裂折中;3. 节外生枝;4. 苛于选择;5. 法外裁判。 1. “关联问题——捆绑替代&rdquo...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代孕隐含的风险进行阐释。 1.准备期:以代孕名义诈骗 虽然并无刑法规定,但代孕在我国仍属于非法行业。任何非法行业都具有不公开、秘密与混乱的无规范特色,代孕也不例外。可能有不法分子以...
民法典施行在即,有必要对这一重大改革的成因、方案、目前仍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澄清误解,凝聚共识,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化的解释论方案。 具体而言,笔者认为这一改革可以分解为六个环环相扣的步骤,以下详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