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前协议中约定出轨一方净身出户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但具体是否有效还要根据当地法律法规和具体情况来判断。如果协议是在双方自愿、平等和公正的情况下达成的,并且明确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那么协议就是有效的。但是,如果协议中存在违反法律、道德或公序良俗的内容,或者协议的签署存在欺诈、威胁、利诱等不当行为,那么协议可能会被认为是无效的。因此,在签署协议之前,双方应该充分了解协议内容和相关法律规定,以确保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七十八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七十八条【婚前协议】 :
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
依前款规定不能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不动产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双方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对应财产增值部分,离婚时应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原则,由不动产登记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
看婚前协议的内容是否合法,是否是双方真实的意愿表达,如果是合法且没有存在任何欺诈或胁迫的就是有法律效力的,而且协议中的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如果是合法且符合双方的真实意愿的,协议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婚前协议】:
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的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夫或者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相对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者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清偿。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可以通过官网400电话进行咨询:400-6686-166,或者到咨询专业律师。
对于财产约定有效力。《婚姻法》第19条规定:夫妻双方可以约定结婚以前及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属,例如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
一般不可以。搜集对方出轨的证据,对方作为过错方,你可以提过错损害赔偿金。一般婚前个人财产归各自所有,婚后夫妻共同财产平分。根据婚姻法的规定,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间签订的“忠诚协议”是否合法有效?男女双方签订的约定一方净身出户的离婚协议,是否受法律保护? “忠诚协议”是否有效 关于夫妻在婚姻关...
为表忠诚,很多夫妻会在婚前或者婚后签订忠诚协议,而此忠诚协议的内容大多数就是出轨即赔偿或者出轨就净身出户等约定。 关于这些忠诚协议是否有效呢?目前尚且有较大的争议。在不同的案例之中有不同的判决。 一种观...
净身出户协议究竟有没有法律效力?,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说一说。▌请看案情①被告陈某与周某系同乡,二人在外打工结识不久便登记结婚。婚后,周某发现陈某一直沉溺于网游中不能自拔,夫妻双方经常因此发生口角。2017年春节期间,陈某因网游欠下不少债务,...
考虑到婚姻的本质,出轨在法律上并不是非常严重的婚姻危机。出轨虽然违背了夫妻之间的忠诚原则,但是并不是离婚的法定事由之一。 只有当出轨到了很严重的程度,如重婚、与他人同居、导致分居满2年等情况时,才可以作为...
如今,受离婚率、出轨率不断升高的影响,夫妻间签署忠诚协议或婚前财产协议的现象大量涌现,这种现象同时也体现了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和进步,经常有本应占优势地位的无过错方拿着部分甚至全部无效的忠诚协议去起诉,结果却得不到支持。 ...
我老婆出轨,我知道后,就和她签了让她净身出户的《离婚协议》,孩子归她养,我不给抚养费。我打算和她去民政局离婚,可是朋友和我说,净身出户是无效的,是这样的吗? 净身出户能否履行,不能一概而论。由于您准备协议...
【网友咨询】 离婚协议可以要求出轨的一方净身出户吗? 【律师解答】 一、如果证明对方婚外情的证据很充分,可以在财产分割上适当多分,二、净身出户在现实中很少,法官的审判思维一般是利益均衡,不可能轻易让一方净身出户。首先,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如...
1、净身出户是指离婚时,一方不带走任何财产。但这种行为,在中国的《婚姻法》里没有依据。在这个问题上,法律是存在争议的,目前法律还没有明文规定这类协议的效力,是否有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目前的司法实践而言,一般情况下法律是不支持所谓的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