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诈勒索罪司法解释,敲诈勒索罪司法解释全文

2023-06-06 19:08发布

敲诈勒索罪司法解释,敲诈勒索罪司法解释全文

敲诈勒索罪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敲诈勒索罪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商业承兑汇票到期时如何兑付?先上法条,无图无真相。本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全文,请读者耐心阅读。《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占有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占有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刑法》第二百七十三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法条说明:1.“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指为了使用诈骗方法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并不一定有实质的主观目的,它只是利用法律隐蔽这个目的。2.“使用诈骗方法”。指所用的诈骗方法使用了非法获取公私财物的方法。 这里“使用”是为了换一个角度来分析问题。3.“数额较大”。通常指诈骗公私财物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上。 特别巨大、特别严重、明显恶劣的诈骗数额是指达到法律规定的30000元以上。主要判断数额标准,以与公安机关掌握的实际犯罪数额差别较大作为量刑标准。4.“数额特别巨大”、“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该明显情节:(1)数额巨大,是指诈骗所得金额已达到或者接近诈骗所得数额标准;(2)数额特别巨大,是指诈骗所得金额高于或者接近诈骗所得数额标准的30倍以上;(3)其他特别严重情节,是指数额特别巨大且具有以下情形之一:诈骗集团三分之二人员或者全部犯罪分子以上都以诈骗方法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诈骗集团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全部犯罪分子以上存在自首情节的;诈骗集团三分之二以上成员以上违法犯罪人员,以各种手段经法院判决尚未执行完毕的;诈骗集团。

敲诈勒索罪司法解释第四条

敲诈勒索罪司法解释第四条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捏造事实或者隐瞒真相,向公私财物的受害人要求支付报酬,或者要求返还利益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所以,对你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至于鉴定费用,你可以联系律师或者国家法律援助中心。如果没有律师或者律所能提供帮助,你可以起诉当地的妇联,主张生育权利,即使已经孕7个月。律师就是这么害人的。 当妇联不愿意破解案情的时候,他就是跟你玩玩,放你过去大赚一笔,赚完回头你就还得找他。而且不是有个案子是这么玩的么?不会是你想的那个把你遣送回去,再后来你也嫁不出去了吧?律师这是律师应尽的职责么?如果你及你亲属是怀孕7个月女性,可能在这7个月里已经心理医生都没法缓解的情况下被诈骗。这样的案件虽然回报率低但也是真的难搞,如果你要送到法院上诉,那大概率上情况也比较复杂。 另外告诉你现在的状况确实还不算差,具体是多少钱还要具体看对方的钱到底是到哪里去了。当事人及亲属难免会想尽办法可能会疏忽,骗子真正收到的钱不知道多少。最终按照我国有关法律对于这类案件的定性要求,如果骗子骗钱的数额达到5万元,公安机关首先会明确告知其已经被骗,然后再进一步要求到达5万元以上标准的金额,金额达不到5万元的话就根据诈骗罪进行处罚,起诉的话跟骗子本人不可能一样,顶多是赔偿点。假如找到一个替人辩护或者说还想从轻处罚,那么估计就是找个律师花点钱,收费可能比当事人亲属的判得要低些,当然也不会便宜。所以我估计按照目前你的情况估计他们也确实没辙。建议你如果很想送出去的话,找个律师,还有实在不行也要报警了。 。

敲诈勒索罪司法解释浙江

敲诈勒索罪司法解释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敲诈勒索罪,如果是同一人进行敲诈勒索,恶意程度重的,构成敲诈勒索罪并使用欺诈手段骗取数额较大的财物的,构成敲诈勒索罪敲诈勒索罪的量刑,是以被害人明知犯罪事实为前提的,如果行为人故意捏造所捏造的事实侵犯被害人的人身安全,被害人明知诈骗事实的存在依然实施了欺诈行为,被害人又举报而行为人又没有躲避躲避等,构成敲诈勒索罪你为什么要给?你真的信他么?他信不信你给钱可能都没用!!对于一个人诈骗,可以从他利用了你,或者你具有他需要的特质,或者你原本就是贪小便宜(不贪吧,你内心就是贪的)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他为什么要诈骗,你为什么要给?而你为什么自己内心深处觉得是诈骗,然后可能你会想尽办法去骗自己的钱,其实你骗自己的钱没什么意义,是因为你骗自己是没用的,你依然骗不到钱,所以可能你还是要给自己花钱,反而你内心深处也知道是不可能会骗到钱的,你之所以想想着不去想,其实你在想,这钱不知道给了谁?。

相关知识

    敲诈勒索最低多少钱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1-12-19 02:06

    立案标准数额,以各地规定为准。根据我国刑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价值2000元至5000元的,就构成刑法规定的敲诈勒索罪了,予以立案。 《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来源:刑事辩护 时间:2021-08-27 19:46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13年4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5次会议、2013年4月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2次会议通过) 为依法惩治敲诈勒索犯罪,保护公私财产...

    超过多少定义为敲诈勒索(多少构成敲诈勒索罪)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2-04-20 05:32

    根据我国刑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价值2000元至5000元的,就构成刑法规定的敲诈勒索罪了,予以立案。敲诈勒索罪的立案标准:   (一)刑法对敲诈勒索罪的规定   《刑法》第274条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

    敲诈勒索罪(敲诈勒索罪立案标准)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1-11-11 06:40

    一、概念 敲诈勒索罪(刑法第274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 二、犯罪构成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各体是复杂客体,不仅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还危及他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权益...

    敲诈勒索罪立案标准_2021敲诈勒索罪量刑标准和认定构成要件

    来源:罪名库 时间:2021-08-28 08:46

    概念 敲诈勒索罪(刑法第274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

    敲诈勒索赔多少钱(敲诈勒索多少钱算犯罪)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1-12-19 01:49

    刑法: 第二百七十四条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标准问题的规定》2000年5月18日:...

    敲诈勒索罪辩护律师怎么处理律所(敲诈勒索罪法律咨询)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2-04-20 06:41

    第一,双方是否签订了法律服务合同。如果签订了合同,就必须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 第二,如果认为是被律师骗了,可以向律师所在的县区级司法局投诉。司法局会处理的。 《律师法》第四十八条律师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设区的市级或者直辖市的区人民政府司...

    承继的共犯的责任认定

    来源:其它 时间:2022-04-20 09:41

    【案情经过】 2014年8月2日2时许,邱某以其妻子的名义将被害人王某骗至酒店房间,以王某与其妻子有不正当男女关系为由,采用殴打、让其下跪、向单位告发等方式要挟王某,要求王某赔偿10万元人民币作为精神损失费。王某因害怕而同意邱某的要求,但身...

    借钱房子被过户怎么能算上敲诈勒索罪(敲诈多少钱算敲诈勒索罪)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2-03-12 10:16

    2015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以签订买卖合同作为民间借贷合同的担保,借款到期后借款人不能还款,出借人请求履行买卖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审理,并向当...

    敲诈勒索有录音就能定罪吗?

    来源:其它 时间:2023-06-06 17:49

    敲诈勒索有录音就能定罪吗?  对于敲诈勒索罪来说,在证据只有录音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孤证,这样是不能定罪的。此外,在收集录音的过程中是需要合法的,如果不符合规定,那么同样还是无法定罪的。因此,敲诈勒索有录音不一定就能定罪。  法律依据  《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