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精神病患的犯罪的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关于精神病患的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等、劳动部1994年(劳办〔1994〕214号)《关于精神病患者可否解除劳动合同的复函》文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精神病患者犯罪问题的复函》(法研字第5674号)文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精神病患者犯罪问题的批复》(〔78〕法办研字第17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夫妻一方患精神病另一方提请离婚可否批准问题的批复》(1953年的)、劳动部《对《关于患精神病的合同制工人解除劳动合同问题的请示》的复函》(劳办〔1995〕1号)、《关于精神病患者可否解除劳动合同的复函》(劳办〔1994〕214号)、《关于患有精神病的合同制工人医疗期问题的复函》(劳办力字〔1992〕5号)、最高人民法院1953年的《关于一方患精神病另一方提请离婚可否批准的问题希参照最高人民法院的指示审慎处理的复函》
地方的有:《宁夏回族自治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危重病精神病患者救治办法》(宁政发〔2006〕149号)、《北京市关于患有精神病的复员、退伍军人接收安置、收容治疗问题的意见》(京革发〔1976〕288号)。
我知道关于精神病患者的法律法规就这么多,呵呵,不知道能不能帮上你。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是一部规范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保障精神障碍患者权益和促进精神障碍者康复的法律,于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
《精神卫生法》规定了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并设专章规定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用人单位、学校、医务人员、监狱等场所,社区、家庭、新闻媒体、心理咨询人员等在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方面的责任。《精神卫生法》第七十一条提出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职业保护,提高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并按照规定给予适当的津贴。
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因工致伤、致残、死亡的,其工伤待遇以及抚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障碍患者或者其监护人、近亲属认为行政机关、医疗机构或者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侵害患者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赋予患者相关的司法救济权,将司法手段作为保护患者人身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是重要的“兜底”保障措施。让患方成为提起诉讼的法律主体,是法治社会的进步,也将推动建立完善的沟通渠道。
精神病人由于受到精神症状的影响,在心理、行为上明显不同于正常人。
最主要的是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辨认能力,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等或多或少地要受到影响,或者削弱,或者丧失,从而使其有关法律能力受到影响。因此,当精神病人侵犯他人人身权益,扰乱社会治安,或受到他人伤害时,应对其作出特殊的法律规定。
我国对精神病人的保护性法律规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精神病人失去辨认或自控能力时,不受《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处罚。 (2)在民事案件中,被人民法院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根据他健康恢复的情况,经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宣告他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3)我国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 (4)对有精神病的可疑受害者、证人、检举人、自首者须进行鉴定,以确定其陈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5)对拘留的犯罪嫌疑分子,鉴定他们犯罪时的精神状态,供检察机关决定是否立案。 (6)引诱、教唆精神病人去违法的人,须负法律责任。
(7)我国宪法规定,对失去正常的辨认能力和自控能力的精神病人加以虐待、杀害、欺骗、奸污、劫夺、强迫驱使、假借名义、“赠送”财物、假造契据等,就视为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人身权利人格名誉,侵犯他的或监护人代管的财物,侵犯者应负全部法律责任。宪法还规定,精神病人有受医治权、受抚恤权、受领抚养费权、保护其财产权,以及他们人身权益和人格尊严,并受到我国法律的保护。
(8)为了保障精神病人的权益,应为他们设置监护人。
《劳动法》中没有精神疾病的规定。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法是调整、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精神疾病属于其他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范围。
《劳动法》
第一条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国家对精神病患者有以下方面的政策:
1、可享受残疾人待遇,个人营业或家人经商可免税。
2、家庭贫困户还可以享受低保,特困家庭的民政有困难补助。
3、可免费服用传统、常规的抗精神类西药,但需要办理“残疾证”。
4、对精神病人因精神病在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者,新合报销比例提高到70%。
【贫困精神病患者的扶助】
1、贫困精神病患者生活和医疗救助对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民政部门按程序应保尽保,按城市低保保障标准全额发放城市低保金,并视困难程度予以分类施保救助。
2、对享受了城市低保的精神病患者,可从城市医疗救助金中解决一定金额的医前救助卡,用于平时购药维持治疗;对严重精神病患者入院治疗的,按城市医疗救助政策,一年可予以最高限额的住院救助。
【农村精神病患者的扶助】
1、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精神病患者要纳入农村低保,按农村低保补差标准全额进行补助。
2、农村精神病患者,农村医前救助每年可从农村医疗救助金中酌情解决100—200元的医前救助卡,用于在就近卫生院或卫生室购药维持治疗;病情严重者需入院治疗的,通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报销后再予以二次救助。
扩展资料
我国对精神病人的保护性法律规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精神病人失去辨认或自控能力时,不受《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处罚。
在民事案件中,被人民法院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根据他健康恢复的情况,经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宣告他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我国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
对有精神病的可疑受害者、证人、检举人、自首者须进行鉴定,以确定其陈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对拘留的犯罪嫌疑分子,鉴定他们犯罪时的精神状态,供检察机关决定是否立案。
引诱、教唆精神病人去违法的人,须负法律责任。
参考资料:安仁县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管理办法
一、精神病人暴力犯罪的危害 1、侵害目标随意。精神病人暴力行为所针对的受害人是非常随意的,受害人猝不及防。1999年夏,精神病人在丹江口市广播局持刀扰乱办公秩序,巡警在制止时,被精神病人刺中大腿。2002年2月27日福建永泰县一名精神病妇女...
近几年来离婚案件中发现其中有20%左右的是精神病患者离婚的案件,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认真审查离婚原因,严格把握离与不离的界限。一方患有精神病的离婚案件离婚原因往往是错综复杂的,有的是属婚前欺骗而提出离婚...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贷款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网络贷款更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经济来源。然而,如果精神病患者网络贷款逾期不还,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首先,精神病患者网络贷款逾期不还会导致贷款利息的累积。...
1.医院法律法规培训内容 原发布者:柏华林法律法规培训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一)适用主体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二)授权性规定1、在注册的...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以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偏见,精神病患者意外事件引起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本篇即为大家呈现了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该案例中的抑郁症患者于住院期间私自藏药,并在出院后一次性吞服自杀身亡,患者家属将医院一纸告上法庭,那么该案中的医院...
案情简介小周与兰兰原系夫妻关系,离婚后因财产争议诉到法院要求分割财产。为了分得更多的财产,兰兰向当地妇幼保健院申请调取案外人红红的住院病历,病历中记载案外人红红生育一女婴,且显示红红的联系人为小周,双方关系为夫妻。红红认为妇幼保健院提供住院...
1.如何做到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学习 一 端正态度,摆好位置。法律法规众多,学习枯燥无味,学习者要端正学习态度,虚心学习,认真理解法律条文的规定。二 从基础学起。学习法律法规,要从基础理论学起,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培养理论素养,在涉及到具体问...
您好,如果借条没有约定利息的话,依据合同法及最高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的相关解释,是不能要求支付利息的,但有约定还款期限,到期限经债权人催收不还的,从到期之日起可要求按同期贷款的利率来支付利息。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精神病患者借钱给别人,没欠...
精神分裂症患者信用卡逾期怎么办?精神病患者信用卡逾期协商方案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管理和维护好个人信用记录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患者往往难以按时还款,导致信用卡逾期。那么,精神分裂症患者信用卡逾期该怎么办呢?本文将...
1.卫生法律法规有哪些 卫生法律法规主要包括:1.有关医护人员的法律法规:如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等。2.有关医疗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如药品管理法、中医药条例等。3.有关精神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如精神卫生法等。4.有关医疗和疾病控制的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