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郑永流
来源:法史人生微信公众号
我国台湾地区法学家王泽鉴说:“在一个法治社会,法律人常自负地认为,大者能经国济世,小者能保障人权,将正义带给平民。法律人为什么有此理想,有此自信?这个问题其实不难答复:因为一个人经由学习法律,通常可以获得以下能力:一,法律知识。能明了现行法制的体系、基本法律的内容、各种权利义务关系及救济程序。二,法律思维。依循法律逻辑,以价值取向的思考、合理的论证解释适用法律。三,解决争议。能依法律规定作合乎事理规划,预防争议发生于先,处理已发生的争议于后,协助建立、维护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秩序。”王先生笔下的法律人着实正面。
有一则故事却竭尽能事地讽刺法律人话语的过分专深。“我给你那个橘子”到了律师嘴里就变成:“我把一切都给你,即属于和包含在那个橘子中的我的财产和利益、权利、资格、要求和好处,连同橘子的表皮、内皮、汁、肉、籽,以及含于其中的一切权利和好处,并赋予你充分的权利去咬、切、吸和用其他方式吃它,或者赠与他人,就像我刚刚说过的这个人,被赋予完全有效的权力对那个橘子加以咬、切、吸、嚼,或者赠与他人,无论是连同那个橘子的表皮、内皮、汁、肉、籽一起,还是把它们扔到一边,无论是之前还是之后,无论订立一个契约还是多个契约,无论起草一个文书还是多个文书,无论所使用的契约与文书的性质和种类怎样的相同或不同。”
也有持中的回答,即人们熟知的所谓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名言”——当你走出哈佛大学法学院时,你眼里再没有男人和女人,而只有原告和被告。
我也曾多次宣讲过法律人思维的十大要义:一、合法律性优于合道德性;二、普遍性优于特殊性;三、复杂优于简约;四、形式优于实质;五、程序优于实体;六、严谨胜于标新;七、谨慎超于自信;八、论证优于结论;九、逻辑优于修辞;十、推理优于描述。
其中第一点为帝王要义,因为对法律人而言,还有什么比合法律性更珍贵呢;第二至第五为规范建构和应用要义;第六、第七为法律人性格要义;第八至第十为方法要义。
就法律方法而言,它是法律人终要依凭的内在技艺。倘无技艺,自由的价值、诚信的原则总是养在深闺,纵有千种风情,与何人说?当下道德缺失严重,于是不少人主张法律人应张开人文情怀,尽说义理大道,但要紧之处在于与人如何说,方能展现其法律事业的独特魅力。
法律人的天职是解纷,解纷就得有方法。法学是一门充满实践理性的学科,其魅力主要不是坐而论道,而在于通过规范把价值运用于事实,作出外有约束力、内有说服力的判断。一个脑袋里不装十几个案例、不做几十次案例分析的学生,仅知条条款款或大儒名师,尚无以成为法律人。生活充满纠纷,例子俯拾即是,这都是我们法律人或准法律人要直面的。
法律方法的价值争论
一般而言,法律方法不仅是功于用法,也将功在造法。在用法造法中,法律方法显现出这样一个不断逼近目标的功能链:方法改变前提,前提改变结论,结论改变行为;或者说方法改变着法律,法律改变着人的行为。
上述一般功能似无异议,极有争论之处在于,法律方法是判断者实现其价值立场的工具,还是可限制判断者的恣意妄为?如何看待这一持续至今的争论?除极少情形例外,如按照我国合同法第125条的规定,法律方法的确非法定方法,判断者可独立决定,用不用方法,用何方法,方法选用的次序,从而达到其目的。似乎方法无情,工具论完胜。
然而,如果判断者要使自己的意见具有说服力,就不能漠视法律共同体中使用方法之习惯,比如要考究语词含义,通常以文义解释为先,体系和历史解释依次发生,而解释是获得立法者原意的手段,这就划定了判断者的活动空间。再如,说服力的意见离不开论证,论证要遵循规则,判断者论证的义务也对任意有抑制作用。当然,这并不意味后者无懈可击,因为终极上方法替代不了价值,如类比中对比较点的选择,主要不在于唯理性的认识,而在于决断,因此权力的运用至关重要。视比较点的选择而定,可能会得出对立的结论。
简言之,我们一方面应洞察到法律方法既可扬善,也可助纣为虐;另一方面应承认法律方法加大了泛道德化和恣意妄为的成本。
法律方法与法治要恰当评说法律方法的作用,首先需明确当下中国法治面临的问题。与一些人的看法相同,我也以为中国法治的主要问题是法律不能贯彻于生活。法律至上,信任法律,仍是看上去很美的东西,当然,我们应为之而奋斗。怪异的是,法学界批法条主义的声音却不绝于耳,禁不住要问这些批判者们一声,法条都置之一边,哪来的“主义”?幸亏还有不少人看出,这样的主义之于当下的中国实是多多益善。
但这并不意指在这一情势下,法律方法无所作为,因为不知或少知应用法律方法的情况普遍存在于法律工作中。一些纷争,如学生不服开除的决定而告学校,被以法律无明确的规定为由,未予裁判。伴着法律的地位缓慢上升,这类问题将变得日常化,国内近几年来法律方法论趋热是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类日常问题的表现。
正如法律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赋予法律方法过多的使命,否则,法律方法刚躲过冷眼就要死于捧杀。法律方法主要解决个案事实与规范的不对称性,属于内部解决。而法律的行动能力低下,原因来自外部,如司法制度安排,传统解纷手段等社会事实,社会事实与规范存在外部紧张对立,法律方法能削弱但不能消除;要化解这种对立,有赖于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大众法治意识和法律权威的形成。中国的事实与规范的对立关系,一旦从主要为社会事实与规范的外部不对称性,转化为主要为个案事实与规范的内部不对称性,便是中国法治形成的表征之一。
《过客,匆匆》 飘阿兮 《离婚以后》 1.何以笙箫默 内容简介: 一个让你相信爱情的故事:何以笙箫默 一段年少时的爱恋,牵出一生的纠缠。大学时代的赵默笙阳光灿烂,对法学系大才子何以琛一见倾心,开朗直率的她拔足倒追,...
因本所专职律师何以琛与律所于2019年8月2日解除聘用合同。作出如下声明:根据《律师执业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因与所在律师事务所解除聘用合同,在六个月内未被其他律师事务所聘用的,予以注销其律师执业资格证。我所将向主管司法行政机关提交律师...
一、需要法定代理人的代理司法实践中,往往只要有父母的一方代签字就能够确认协议的效力。鉴于对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如果卖房人中有未成年人且只有未成年人的父亲或母亲代签字,买房人有权催告另外一位法定代理人代签字,否则就可以撤销合同。...
可以赠与,但是赠与人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并且有限制。 根据《土地管理法》及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土资源部《关于农村宅基地管理的规定》,同一经济组织成员间的宅基地可以有条件流转,但转让后转让者将不能再取得新的宅基地,受让...
(一)当前形式和存在的问题 土地问题是关乎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我国对此一直非常重视,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及其管理也一直属于国家政策的调控范畴,因此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往往与国家政策的调整密切相连,具有政策性、政策主导等特点。《土地管理法》、《...
车主未购买交通强制保险何以承担超出分摊责任赔偿额车主未按照法律的规定交纳交强险,由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在相当于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按照损失先行赔偿,在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责任险的责任限额内实行无过错赔付责任,超出保险责任限额的部分实行过错...
什么是秩序行政 秩序行政,以致力于创设良好公共秩序为目的之行政。12秩序行政又称规制行政,在范围上除包含警察行政以外,还包含税务行政及其它直接、间接的指导、规划、管制行政等。由于秩序行政以创设良好社会公共秩序为目的,以限制性手段居多,具有强...
肯定是把第一次给了何以琛,但是你同时想想,赵默笙和那个男人同居了七年,而这七年中,何以琛认为只有他是痛苦的,而赵默笙早就已经忘记他,自己去快乐了。所以他感到很气愤。楼主可以看到,何以琛和赵默笙结婚时非常突然的,七年之后待他们遇见以后,没有见...
一、拆迁合同有仲裁时效吗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拆迁补偿协议约定仲裁解决拆迁问题的,在没有特殊规定的情况下,适用民事诉讼时效的规定,民事诉讼时效一般为三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七十四条?法律对仲裁时效有规定的,适用该规定。法律对仲裁时...
很多高净资产的人士,因为各种原因,想把自己一生奋斗积累的财富,转移给自己的孩子。如何合理传承财富,特别是如何将房产传承给孩子。 通常情况下,我都建议以遗嘱方式传承房产,尤以公证遗嘱方式最佳。我经手办理代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