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检察院取保候审签了认罪认罚后再被检察院传唤是会发生什么

2023-06-06 21:01发布

在检察院取保候审签了认罪认罚后再被检察院传唤是会发生什么
友情提示: 此问题已得到解决,问题已经关闭,关闭后问题禁止继续编辑,回答。
该问题目前已经被作者或者管理员关闭, 无法添加新回复
1条回答
胡盈祯
1楼-- · 2023-06-06 21:27
你说的可能性不大,检察院可能认为个别事情应该核实,有遗漏补充一下。

相关知识

    法院阶段认罪认罚可以取保候审吗(取保候审期间签了认罪认罚怎么回事)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2-04-20 03:33

    当然不能,取保后审只有在侦察、检察、审判判决前的阶段才可以,如果是一审已经判实刑应该收监的,对判决不服的可以在上诉期上诉。如果判决已经生效。就只能执行了,不服可以申诉。

    取保候审认罪认罚最好不要签(取保候审在检察院不签认罪认罚会怎样)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2-03-18 09:32

    一般的案件,自检察院诉到法院起三个月内宣判。  如果嫌疑人都认罪了,应该是比较简单的案子,正常情况下开庭后不久就能宣判,多数案子几天内就会出判决,请结合案子具体情况参考以下刑事诉讼法条文: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二条规定,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

    取保候审后签认罪书会起诉吗(取保候审检察院签认罪认罚书的流程)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1-12-21 23:46

    取保候审之后是否会被起诉,取决于检察机关的审查决定,不在于法院的决定。   法律规定:《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

    刑事案件不认罪认罚会有什么后果(不认罪认罚会判的重吗)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2-04-20 08:31

    1、能否取保侯审要看其是否符合取保条件,和认不认罪没有太大关系,不认罪只是一个悔罪态度问题,一般来讲,不认罪会涉及以下几个可能:一、不认罪且符合取保条件,可以继续取保或者判缓刑;二、不认罪且不符合取保条件,法院会收监,会对其有个判决;三、他...

    刑事案件不认罪认罚会有什么后果(刑事案件不认罪认罚会有什么后果)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2-03-17 19:43

    1、能否取保侯审要看其是否符合取保条件,和认不认罪没有太大关系,不认罪只是一个悔罪态度问题,一般来讲,不认罪会涉及以下几个可能:一、不认罪且符合取保条件,可以继续取保或者判缓刑;二、不认罪且不符合取保条件,法院会收监,会对其有个判决;三、他...

    来说说取保候审的误区

    来源:其它 时间:2022-04-20 04:24

    到底什么是取保候审,取保候审的条件是什么,取保候审后人是不是就没事了呢?接下来,小编将逐一进行分析。 01什么是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实际上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

    签了认罪认罚具结书多少天开庭(签了认罚认罪书后多久出判决书)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1-12-19 17:28

    开庭前会发传票的,或者电话通知当事人家属及辩护律师!你之前的罚款是属于行政处罚,判刑后的叫罚金。罚款跟罚金是两个不同概念,楼上的大概还没搞清楚。实践中经常有对犯罪嫌疑人先进行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处罚(15日以下行政拘留 罚款),认为构成犯罪...

    刑事案件委托辩护律师可以做什么

    来源:刑事辩护 时间:2022-05-16 17:28

    普通的刑事案件一审程序分为侦查阶段(公安阶段)、审查起诉阶段(检察院阶段)、审判阶段(法院阶段)3个阶段。 而在不同的阶段,律师的工作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另外,因案件千差万别,相应工作也各有不同,本文仅以...

    案件大能取保候审吗(案子到法院取保可能性大吗)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2-04-20 08:21

    案子到了检察院可以取保候审的,具体取决于案件的实际情况。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拘传、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

    一进入法院就可以取保吗(法院解除取保必须本人去吗)

    来源:精选知识 时间:2021-12-23 10:27

    案子到了检察院可以取保候审的,具体取决于案件的实际情况。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拘传、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